■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曉惠
3月27日上午,清晨的東嶼島舒爽怡人。央視主持人王言跨上停放在新聞中心前的一輛健身單車,腳踩車輪轉動,他放在車頭上的手機屏幕亮起,電量百分比開始緩慢攀升。
近日,在東嶼島上的“綠動創(chuàng)趣坊”低碳體驗展區(qū),與會人員體驗減碳騎行。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袁琛 攝
8分30秒后,1%的綠電注入手機——這個看似微小的數(shù)字,卻是博鰲零碳示范區(qū)向世界提交的碳中和答卷上,一個生動的注腳。
“我們設計的不是實驗室里的理想模型,而是要讓每個技術細節(jié)都能落地生根。”中規(guī)院(北京)規(guī)劃設計有限公司副院長胡耀文說,“零碳方程式”正在被重新定義,“100-21-74-4-1=0”的精準運算,就是博鰲碳中和的密碼。
把“100”看作是碳排放的總量,零碳不再是抽象的概念。
3月26日,東嶼島上的新能源公交車在充電站充電。海南日報特約記者 蒙鐘德 攝
“-21”。在博鰲亞洲論壇建筑的窗戶、陽臺、屋頂上,覆蓋著一片片“黑葉子”,這是能發(fā)電的光伏板。從空中俯瞰整座東嶼島,無論是論壇會議中心,還是周邊的酒店,甚至是停車場的車棚上都密密麻麻地長滿“黑葉子”。一塊塊光伏板湊成全島光伏模式,讓這里的碳排放降低了21%。
“-74”。在東嶼島周邊,有330畝的蔬菜棚上也都滿滿當當?shù)匕惭b了光伏板,形成了下面種菜、上面發(fā)電的農光互補模式。這里每天的發(fā)電量能達到七八萬度,一年下來,就有將近2800萬度的綠色電力源源不斷送到東嶼島。博鰲碳排放再降74%。
“-4”。節(jié)能也是零碳的重要一環(huán)。東嶼島上的建筑經過綠色化改造,用上了隔熱效果的一體化墻面,夏天即使不開空調也挺涼快。就連會務酒店的廚房里,燃氣灶也換成了電磁爐。博鰲碳排放再降4%。
3月26日,東嶼島上,花朵風機在運轉。海南日報特約記者 蒙鐘德 攝
最后的“-1”在哪?答案就在東嶼島來來往往的車輛船舶中。中遠海運博鰲公司零碳工程師羅虎介紹,“我們把島內的自有車輛全部換成了新能源車,船舶換成電動船舶,在草坪機械方面全部完成了電氣化改造,使得示范區(qū)電氣化率達到100%,最終實現(xiàn)‘零碳’的目標。”
在這片190.75公頃的生態(tài)島嶼上,光伏地磚在游人的步履間收集陽光,海風吹動花朵風機一天能產4度電,建筑外墻的光伏板也像綠植一樣在進行光合作用的“碳交易”……綠色低碳無處不在,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自然地融入環(huán)境里。
夜幕降臨時,東嶼島開啟了另一種能量模式。儲能電站將白天盈余的“綠電”注入電網,花朵風機開始捕捉夜風的動能。在這座永不休眠的生態(tài)實驗室里,人類用100%的智慧與誠意,解出這道讓碳排放歸零的方程式。(本報博鰲3月27日電)
原標題:東嶼島上的“零碳方程式”
責任編輯:林靖鈞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南海網微博
視頻 | 閃光的我們 原創(chuàng)報道
陸地游艇——昊鉑 HL 深度試駕體驗 汽車新聞
邁開步 動出彩 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