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納歡歌·趕“路”人 | 茶人茶“路”:改變命運的“金鑰匙”

  毛納歡歌·開欄語

  數(shù)以百萬計的村落,分布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構筑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基礎,演繹鄉(xiāng)村振興的生動景象。我們試圖在鄉(xiāng)村振興的大潮中,找到一個普通卻有特點的鄉(xiāng)村樣本,去直觀看見這片大潮的朵朵浪花,尋找可供借鑒的鄉(xiāng)村發(fā)展經驗。

  在海拔1867米的五指山腳下,我們找到了這么一個村子——毛納村。162戶629人的常住人口并不算太多,650.55畝的耕地面積也不算豐富,卻依然順利完成脫貧攻堅,穩(wěn)步進入鄉(xiāng)村振興的新賽道,在2020年首次取得村民人均收入突破萬元之后,連續(xù)兩年人均收入持續(xù)增長。

  以茶葉為主業(yè),精準施策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環(huán)境為根本,因地制宜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組成毛納村完成蛻變的重要因素。

  五年來,海南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更多的蛻變,持續(xù)發(fā)生在瓊州大地。

  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五指山市水滿鄉(xiāng)毛納村調研時強調,推動鄉(xiāng)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鄉(xiāng)村振興要在產業(yè)生態(tài)化和生態(tài)產業(yè)化上下功夫,繼續(xù)做強做大有機農產品生產、鄉(xiāng)村旅游、休閑農業(yè)等產業(yè),搞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āng)村全面振興有效銜接。

  時隔一年,毛納村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海南省融媒體中心推出《毛納歡歌》系列報道,通過文、圖、視頻,聚焦毛納村的發(fā)展歷程,展現(xiàn)海南全省上下牢記囑托,通過進一步轉變觀念,不斷探索,在“兩山”轉化、鄉(xiāng)村振興、民族文化發(fā)展等方面取得的深刻變化。

  《毛納歡歌》系列報道將通過《毛納歡歌·趕“路”人》《毛納歡歌·奔“現(xiàn)”記》兩個欄目進行深入挖掘報道。

  《毛納歡歌·趕“路”人》將關注推動鄉(xiāng)村全面振興的關鍵要素——人,講述毛納村致富帶頭人、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大學生、生態(tài)護林員等趕“路”人的故事?!睹{歡歌·奔“現(xiàn)”記》則關注鄉(xiāng)村振興的重要途徑——產業(yè)生態(tài)化和生態(tài)產業(yè)化,聚焦毛納村的產業(yè)發(fā)展,展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生動實踐。

  讓我們一同來到五指山腳下,看見一個普通中國鄉(xiāng)村的振興畫卷,在毛納村的共同廣場,伴著鄉(xiāng)親們的舞蹈和歌聲,共同聆聽屬于這里的毛納歡歌。

  王柏和(右)為游客展示炒茶技藝。記者 李昊 攝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賀立樊

  沿著毛納村的村道一路向前,路旁的村民家門前,或多或少擺著幾包手工制成的茶葉。繞過一片小竹林,來到王柏和和王菊茹的家,院子里有一間小茶坊。

  周六上午,又有一批游客來到這里,圍著小茶坊看個不停,一口氣買了7包茶葉,把王柏和前幾天連夜趕制的紅茶全買完了。

  “我們從省外過來,喝完了該怎么買呢?”有游客發(fā)問。王菊茹趕緊掏出手機,打開社交軟件的二維碼,“加個好友,我們可以網上銷售。”

  在王菊茹的手機社交軟件里,有許多顧客的聊天記錄,每一條聊天記錄的背后,都是一位曾經上門買茶的新客,變成回頭客的故事。

  王柏和和王菊茹在制茶。記者 賀立樊 攝

  有人來到村里,專程上門買茶——這件事如果放在20多年前,王柏和和王菊茹根本不敢相信。

  那時,王柏和已經結束了5年的軍旅生涯,回到毛納村。二女兒剛出生不久,夫妻倆沒有別的生計,只有水稻和茶樹。

  到了水稻收獲的季節(jié),王柏和挑著稻谷,步行幾公里來到鄉(xiāng)里,卻常常無人收購,“只好拿去換肥料,把肥料拖回來,還是只能用來種水稻。”

  唯一的生計,只剩下茶樹。地處五指山區(qū),云霧繚繞,土壤微酸,水滿鄉(xiāng)很早就有種植茶樹的傳統(tǒng)。然而,制茶的手藝不是人人都會,鄉(xiāng)親們只能采摘茶青送去收購。

  20多年前,水滿鄉(xiāng)的茶廠并不多。每到春節(jié)后,春茶即將上市,夫妻倆和鄉(xiāng)親們一起上山采茶,最多時一天能采70多斤茶青,送去茶廠等待收購。

  王柏和在制茶。記者 賀立樊 攝

  去鄉(xiāng)里的路很不好走,當時的道路尚未硬化。一腳泥、一腳土,王柏和挑著幾十斤重的茶青,跌跌撞撞來到鄉(xiāng)里的茶廠,卻常常被告知,茶青已經夠了,當天不再收購。

  “一塊錢一斤好不好?五毛一斤也行,要不然三毛一斤?兩毛一斤?”幾乎是哀求,王柏和和鄉(xiāng)親們求著茶廠收購茶青。

  可是茶廠產能有限,茶青不能存放太久,硬是收下來,茶青來不及加工處理,也會壞掉。沒能被收購的茶青,連同一整天的汗水,徹底成了沒有回報的付出。

  只有王柏和和王菊茹清楚,這些付出意味著什么。那時,孩子們已經能夠與小茶樹比高,到了上學的年齡,茶樹卻不能給他們帶來什么。

  “一家人住在茅草屋里,最害怕夜里下雨。”如今坐在寬敞明亮的新房門前,王柏和和王菊茹還記得當初的艱辛,“一旦下起雨來,屋頂四處漏水,一家人拿著盆盆罐罐到處接水,忙活一晚上,雨停了,天也亮了。”夫妻倆一邊為游客泡茶,一邊講述那些年的故事。

  王柏和的雙手。記者 賀立樊 攝

  “為了增加收入,我們養(yǎng)過豬,砍過竹子賣錢,可是收入都不穩(wěn)定。”看著無人收購的茶青漸漸萎凋,堆在家里,就像一座小山,壓在王菊茹的心頭,“想不明白,好好的茶青,怎么就只能白白糟蹋?祖祖輩輩留下的手藝,真的養(yǎng)不活一家人了嗎?”

  王菊茹的娘家在水滿鄉(xiāng)什甫村,大伯和二伯曾是鄉(xiāng)公社制茶隊的成員。小的時候,王菊茹常常跟著大人們上山采茶,“會跑就會上山,會上山就會采茶。”

  當王菊茹有了自己的家庭,當茶青無法支撐一家人的生活,王菊茹把無人收購、漸漸萎凋的茶青搬回屋里,決心嘗試一件事——制茶。

  在小茶坊建成之前,夫妻倆只能在院子里制茶。搭個小棚,雙手揉捻每一片茶葉,把它們捧進鐵鍋翻炒,放上炭爐烘干。

  20多年的時間,夫妻倆的指尖早已被染成茶色,就連用來盛放茶葉的三合板桌子,也留下了一道道透著淡淡茶香的劃痕。

  這幾年,來到茶坊的游客越來越多,這張1.8米長的桌子只好充當迎客桌,圍坐一圈能容納十來個人,常常滿座。

  一壺沸水沖泡杯中的茶葉,香氣伴著水蒸氣飄蕩在小院。紅茶溫潤,綠茶醇厚,清香間蘊含微微苦澀,就像夫妻倆那些年走過的茶“路”,甘苦與共。

  王柏和在制茶。記者 賀立樊 攝

  為了保證茶葉的品質,夫妻倆白天采摘的茶青,當晚必須處理,幾十斤的茶青,往往只能制成幾斤的成品茶,這背后是通宵的辛苦勞作。然而,比制茶更困難的,是賣茶。

  “20年前,村里只有土路,鄉(xiāng)里也沒有公交車。”茶葉必須賣出去,才能換回收獲,王柏和只好背著茶葉,步行30多公里,走到五指山市區(qū)。

  山區(qū)多雨,常常在賣茶的路上驟然而至。王柏和用塑料袋把茶葉牢牢包好,擔心有破損,還得脫下衣服再包上一圈。寧可自己淋雨受凍,也不能讓茶葉淋到哪怕一滴水,只因在王柏和眼里,這不僅是茶葉,更是一家人的希望。

  一早出發(fā),抵達市區(qū)時,已近黃昏。不舍得花錢住旅社,王柏和睡在大橋的橋洞下,緊緊抱著那筐茶,擔心丟失,這一晚總是睡不安穩(wěn)。好不容易撐到天亮,為了能讓茶葉賣出去,王柏和不敢講價,“幾十塊錢一斤,十幾塊錢一斤的價格都賣過,只要能換錢就行。”

  好的時候,每次能掙到一兩百元,王柏和已經十分高興。背著空筐走回村里,蜿蜒曲折的山路,王柏和的腳步比來時更加輕快。

  年復一年走在這條賣茶的路上,隨著水滿茶的名氣與日俱增,王柏和也有了不少老顧客,收入漸漸增加。曾經賣不出去的茶,成為一家人打開幸福大門的“金鑰匙”。

  2016年,王柏和和王菊茹花了1.2萬元,在院子里蓋起一間小茶坊,夫妻倆從名字里各取一個字,將它命名為“和茹手工茶坊”。一年后,夫妻倆為“和茹手工茶坊”進行商標注冊。此時,隨著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的推進,村里那條3米寬的村道也得到整修,變成了兩車道那么寬。

  王柏和和王菊茹的茶“路”,也從泥濘變得寬闊,再也不用背著茶,走上那條漫長的賣茶路。

  招待游客的間隙,王菊茹的手機幾次響起——又有熟客給她發(fā)來訂單。“這幾天已經寄出去好幾斤的茶葉,有寄到五指山市區(qū)的,也有寄到??诤腿齺啠踔良某鍪?。”

  “可是產量有些跟不上了。”王柏和在小茶坊里忙個不停,地方不大,灶臺不多,茶葉經常來不及烘干,“還好有市里單位支持,幫我們建一間更大的新茶坊,我們只需要買些制茶工具就行了。”

  新茶坊只需要兩個月左右就能建成,與此同時,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通往茶山的土路正在進行硬化加寬,“修好之后,鄉(xiāng)親們上山采茶更方便了。”

  20多年的時間,茶葉改變了王柏和一家,也改變了整個毛納村委會。如今,村里的茶園擴大到1860多畝,有了10家小茶坊。在產業(yè)和生態(tài)的加持下,風景秀麗的毛納村在2022年迎來游客20多萬人次,鄉(xiāng)親們的人均收入達到14000多元。

  這一年,王柏和和王菊茹通過銷售茶青和成品茶,獲得了3萬多元的收入。夫妻倆也有了新的夢想:希望毛納村的茶能賣得更好,走得更遠——賣到大城市,走進大超市。

  送別了周末前來的游客,和茹手工茶坊的煙氣,又在新一周的晨光中升騰。一通來自廣州的電話,傳來一個喜訊——和茹手工茶坊送去的茶葉樣品,經過檢測,確認無農藥殘留,符合進入超市銷售的標準。

  掛了電話,夫妻倆止不住笑起來,把杯中的熱茶一飲而盡。如同一杯清茶有甘苦兩味,品過苦澀,王柏和和王菊茹的心里,只有悠長的回甘。

  總策劃:羅建力

  策劃:紀燕玲

  執(zhí)行策劃:胡誠勇 郭祖瑩

  執(zhí)行協(xié)調:石祖波 符金花

  記者:賀立樊

  攝影:賀立樊 李昊

  設計:符愛華

南海網版權聲明:
以上內容由南海網原創(chuàng)生產,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內容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復制、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需轉載,請與南海網聯(lián)系授權,凡侵犯本公司版權等知識產權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電子郵箱:nhwglzx@163.com.
責任編輯:許海若
  •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

原創(chuàng)報道

精彩海南 新聞早知道 進入欄目
欄目推薦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技術服務 |  法律聲明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盤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jiān)備號:46010602000273號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