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捕捉林冠間的掠影,耳畔留下清脆悅耳的余響,再等一小會兒,或許能目睹雨林鳥浪,那種百鳥翻飛的場景蔚為壯觀。
海南熱帶雨林鳥的種類十分豐富,可謂是鳥類天堂。不過,比起城市或海邊的鳥群,雨林中的鳥類不僅行蹤不定,甚至有些神秘莫測,除了點綴枝頭的“精致”,濃密的枝葉叢中也藏著“驚喜”。
廣闊雨林
是鳥類天堂
“就算看不見鳥的模樣,光聽叫聲,我也能辨別得出至少七八十種鳥。”這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qū)鸚哥嶺片區(qū)護林員符建靈的“超能力”。
聞聲辨鳥的能力固然讓人羨慕,但在符建靈看來,自己這身本領是生機勃勃的熱帶雨林賜予的。鸚哥嶺是海南島鳥類最豐富的林區(qū)之一,是海南保護海島鳥類多樣性及資源的重要區(qū)域。
鸚哥嶺片區(qū)護林員符建靈在拍鳥。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攝
若是按記錄次數(shù)來排序,那么俊俏靈動的灰眶雀鹛、清新可人的海南柳鶯和五彩斑斕的黑眉擬啄木鳥絕對是鸚哥嶺鳥類中的優(yōu)勢種。在鸚哥嶺片區(qū)已記錄到的250種鳥類中,雀形目鳥類有153種,占比高達61%。其中,留鳥為146種,候鳥為104種。這樣的鳥類分布情況,是海南熱帶雨林鳥類分布的一個縮影。
牛背鷺。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三趾翠鳥站在樹枝上觀察周圍的動靜。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
緋胸鸚鵡。廖高峰 攝 海南孔雀雉。資料圖 海南柳鶯。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杰 攝
海南島的氣候具有熱帶、亞熱帶過渡性特征,因此島上的鳥類資源十分豐富,但特有類群偏少。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和海南柳鶯是海南的3種特有種鳥類。海南島在為各種鳥類提供生存空間的同時,也對鳥類向周圍地區(qū)擴散起了生態(tài)隔離作用。這也意味著,不少鳥類會在海南島演化為特有亞種,并具備繼續(xù)分化成獨立物種的潛力。
海南山鷓鴣:
海南首個特有鳥種
翻開《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鑒》目錄,帶頭“飛”出的第一只便是海南山鷓鴣。這個被冠以“海南”之名的小家伙,是海南鳥類中第一個被發(fā)現(xiàn)的特有種。
耳朵邊一個白圓,下巴處一抹亮紅,穿著顯眼的“紅靴子”。作為雞形目雉科的一員,海南山鷓鴣雖然和許多被廣泛食用的家禽一樣,擁有著“接地氣”的外表,但這些繽紛的色彩讓它脫穎而出,成為山鷓鴣屬鳥類中羽色較為美麗的種類。
除了叫聲清亮,海南山鷓鴣還會演繹雌雄鳥二重唱,不同對的海南山鷓鴣活動區(qū)域偶爾會“接壤”,但不會重疊?;蛟S是為了宣示領域,繁殖季節(jié)雄鳥會高聲鳴叫。海南師范大學梁偉教授團隊首次發(fā)現(xiàn)海南山鷓鴣雌性個體有領域鳴唱行為,填補了國內在熱帶鳥類行為生態(tài)學方面的研究空白。
狹窄的分布區(qū),稀少的數(shù)量,讓海南山鷓鴣戴上了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全球性易危種的“帽子”。由于具備地方特色和極具代表性,曾有專家建議將其定為海南省“省鳥”。
海南孔雀雉:
“兩幅面孔”
張開尾羽像孔雀,收起尾羽像野雞,長相別致的珍稀雉類海南孔雀雉有著令人出乎意料的兩幅“面孔”。由于羽毛的獨特之處,它可以隨意切換狀態(tài),是低調還是驚艷,就在決定是否“開屏”的一念之間。
體長50厘米到67厘米,體重456克到710克,海南孔雀雉和孔雀相比,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其體型較小。由20枚到24枚尾羽組成的尾巴,收起時并不是很顯眼,因此海南孔雀雉在山林中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山雞或野雞。
海南孔雀雉的羽色雖不似孔雀那般“華麗”,但其雄鳥張開翅膀、翹起尾巴、散開尾羽時,身上頗具光澤感的眼狀斑紋就會星星點點呈現(xiàn)出來,十分好看。
海南孔雀雉棲居于海南熱帶雨林里,主要生活在霸王嶺、尖峰嶺、黎母山等保護較好的原始林區(qū),對海拔150米到1500米的常綠闊葉林及竹叢青睞有加。讓人捉摸不透的是,海南孔雀雉其實會飛,但卻很少飛,哪怕遇到天敵的追捕,也不會選擇飛到樹上逃避,而是第一時間鉆入稠密的樹叢躲藏起來。
盡管海南孔雀雉如此悠閑自在,一代代繁衍,卻仍然逃不過“瀕危”的命運。隨著種群數(shù)量減少,海南孔雀雉面臨失去自我維持種群能力的危機,被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列為“瀕危”等級,是目前我國最瀕危的雉類物種之一。
海南柳鶯:
家族顏值擔當
在海南特有種鳥類中,如果說海南山鷓鴣和海南孔雀雉的模樣多少有些“沉悶”,那海南柳鶯絕對會讓你眼前一亮。粉色的小嘴,金黃的胸腹,翠綠的翅背,海南柳鶯可謂是“色彩搭配高手”。
海南柳鶯與柳鶯家族的其他鳥類有著明顯的不同,是家族中的“顏值擔當”。小巧玲瓏的身姿和別具一格的鳴叫聲,讓它輕易俘獲了許多愛鳥之人的心。繁殖期間,海南柳鶯雄鳥鳴聲高而短促,富有變化,
1962年4月20日,有人在海南吊羅山首次采集到海南柳鶯,隨后這只海南柳鶯的標本被保存于中科院動物所,可惜當時并未留下采集者的姓名。
26年后,這件“躺”在中科院的柳鶯標本被瑞典學者注意到。通過對比多座標本館中產于海南的柳鶯標本,并前往尖峰嶺考察,科研人員最終于1993年將海南柳鶯確定為新種。
作為地方性常見留鳥的海南柳鶯,時而單獨、時而成對、時而組成30只左右的小群覓食活動。海南島的亞熱帶山地次生林是它們青睞的棲息地,尤以低山林緣、路邊次生林、成熟的熱帶森林邊緣為佳。
雖然體型上不占優(yōu)勢,但海南柳鶯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它們以昆蟲或昆蟲的幼蟲為食,會與同伴“抱團”覓食,互相協(xié)助,成功將覓食范圍從樹冠內側擴展至樹冠外側。
原標題:自在飛鳥嚶嚶啼
責任編輯:馬玉琴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南海網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