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張照片70個故事 | “熱作人”張開明: 我一輩子都在保衛(wèi)祖國的天然橡膠

>>點擊圖片查看專題<<

  【編者按】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70年,或許在漫漫歷史長河里只是彈指一瞬,但神州大地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鄉(xiāng)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生活日益美好。為此,南海網推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策劃——開設“70年·70張照片·70個故事”專欄,廣泛征集70張老照片、70個動人故事,通過光影世界的“時光機”,回首70年間神州大地的滄桑巨變,講述普通百姓的家國情故事。

  我叫張開明,今年88歲。退休前任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環(huán)植所所長。1952年大學畢業(yè)后,我就投身到祖國的橡膠樹植??萍际聵I(yè),并為之奮斗了一生。我耳聰目明,思維活躍,我每天必讀的兩張報紙是《參考消息》《海南日報》,我一直關心著海南島的熱作事業(yè)、我們的橡膠大業(yè),回顧近70年的風風雨雨,看今朝的成就,感慨萬千。

  考察聯(lián)昌膠園 第一次遇到“打臺風”

  1952年9月,我畢業(yè)于湖北農學院病蟲害系,持中南軍政委員會人事部門的介紹信,前往廣州華南墾殖局報到。當時從事橡膠研究都是保密工作,不能向家人說的。

  我的工作單位是華南墾殖局正在籌辦的研究所。所里當時從廣西、北京、江蘇等地調進的研究人員和分配來的大學生有幾十人,大都沒見過巴西橡膠樹,更談不上橡膠樹的專業(yè)知識。

  為了使大家了解橡膠樹的生態(tài)習性和栽培技術,1953年4月,所領導樂天宇教授帶領大家從廣州出發(fā),到華南墾殖局下屬的廣西、粵西、海南農墾分局的橡膠試種點以及老膠園做科學考察,歷時半年。

  1953年4月19日,華南墾殖局特種林業(yè)研究所綜合調查隊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明陽湖農場考察時與該場場長一起合影(右三排第一人為張開明)。 講述人供圖

  當時,我們在海南各地考察了兩個多月,第一站是儋縣的聯(lián)昌膠園。膠園在牙拉河對面,當時沒有橋,我們先乘車到西聯(lián)農場,再徒步走到聯(lián)昌河岸,用牛車把帳篷拉到河邊,大家涉水過河,再爬坡到聯(lián)昌。在老膠園內搭好帳篷,安頓好生活后,開始到儋縣的所有老膠園和新植場進行考察,前后花了20多天。

  在這里,我第一次碰到“打臺風”。我們住在膠園里的五個大帳篷內,半夜狂風大作,不時有“咔嚓”“轟隆”的巨響,膠樹被風折斷傾倒。外面黑燈瞎火、大風大雨,沒地方躲避,大家只好圍在帳篷中間的柱子下面,挨到天亮才敢走出帳篷。

  “打臺風”時,牙拉河水暴漲,行人很難涉水過河。我們考察隊一行好幾十人的口糧,只能派人從那大購買后,運到河岸邊。我們在河兩岸的大樹上拉了一條繩索,岸這邊由幾位會水的小伙子提著鐵桶過河,裝上米、菜,一桶一桶地拉著繩索推著鐵桶運過來。

  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經常到海南島地區(qū)做調查研究工作。熱帶作物研究所的張開明(右)、周郁文在海南島上檢查劍麻的病蟲害。(據1956年《光明日報》)。講述人供圖

  研究所下遷海南 那是一段艱苦的歲月

  最早要求研究所下遷海南是在1954年,后因故暫停。1957年10月,農墾部王震部長去日本考察,路過廣州,到研究所召開會議,做了研究所一定要搬遷的指示。何康同志剛從北京調任所長,表示堅決執(zhí)行搬遷的指示。

  1958年3月16日,由何康帶領第一批人乘車從陸路到海南聯(lián)昌實驗站。我是隨何康走陸路的,坐木船過海,由??谵D到聯(lián)昌。

  1959年,我愛人黃光輝調來,我們夫婦與加工系的何家灼夫婦合住一間10平方米的小房子。中間用竹片隔開,何家灼夫婦住里間,我們住外間。要煮點東西都在門口,地上架兩塊磚,權當爐灶燒火。

  初到聯(lián)昌時生活還不錯,因為搬遷時,廣東省委、海南區(qū)黨委和儋縣縣委都表了態(tài),要按照廣州、海口或儋縣縣城的標準供應。但是好景不長,進入1959年全國經濟出現緊張形勢,我們在聯(lián)昌也陷入了困境。小賣部里的糖果、餅干都不見了,有幾天甚至出現了斷炊的情況。有一天吃了早餐,中午就沒有米下鍋了,于是劉松泉動員大家拿著鐮刀、簸箕去膠園采割野菜,每人采5斤交到食堂。野菜收集起來,然后倒在一口大鍋里,加清水和一把鹽煮熟。劉松泉掌勺分鍋里的菜,一人一碗。

  實在餓得不行,我們還會到附近剛收割的木薯地里,去撿農民不要的小塊木薯,用刀砍下沒收完的木薯根頭,回來洗凈煮熟一人分一碗。當時還煮木薯嫩葉吃,有人還吃橡膠種子。

  幸好,何康外出回來后,即發(fā)動大家種木薯和瓜菜,幾個月后有了收獲,填飽肚子沒有問題了。

  1959年,每人每月只供應19斤大米,一年沒有吃到豬肉,連油也沒有一滴,因此不少人患了水腫病。當時儋縣的生活異常艱苦,但是大家的情緒仍然很高,沒有一個人當逃兵,而且各項科研教學工作都正常地進行——這就是我們的“兩院精神”,是應該繼承和發(fā)揚的。

  1962年,我轉到西華農場一個生產隊做麻點病防治實驗。當時的技工是黎傳松,我倆踩著單車,提著噴霧器和農藥跑了20多公里。那時隊里的生活也很艱苦,一天兩碗稀飯,胃里總是空蕩蕩的。有一天晚飯后,我倆提著水桶到田邊的水井洗澡,看到很多小青蛙。黎傳松說,抓小青蛙吃吧。他手腳麻利,用手抓,用腳踩,我在后邊跟著撿,很快就抓了一小桶?;氐疥犂铮覀z向廚房工作人員要了一把鹽,煮了一鍋,吃了個飽。時隔40多年后,黎傳松還常常提起那段艱苦的日子。

  三次交鋒 根治橡膠潰瘍病

  1962年秋冬季節(jié),海南17個農場爆發(fā)橡膠樹條潰瘍病,30多萬株橡膠樹的割面樹皮嚴重潰爛,各級領導都很震動。這是我們與橡膠潰瘍病的第一次交鋒。當時,華南熱作所決定立題研究,由我和鄭觀標負責。從1962年12月到1967年,我們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綜合防治措施,在全省農場推薦。該措施對海南各農場減少爛樹損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次交鋒是從1971年3月到1975年,還是在海南島上。1970年冬,海南大多數農場橡膠樹條潰瘍大爆發(fā),造成350萬株橡膠樹割面樹皮嚴重潰爛。農林部領導兩次派調查組進行調查。1971年2月,上級要求我展開針對性的研究工作。我一方面組織力量調查患病原因,一方面開展病樹處理工作。1971年下半年,我協(xié)助兵團生產部在東嶺農場召開第一次橡膠植保會;1972年在西培農場辦點,協(xié)助兵團生產部召開橡膠樹條潰瘍病現場會;1973年在龍江農場蹲點開展新農藥實驗;1974年協(xié)助兵團生產部在衛(wèi)星農場召開病樹處理總結會,編印下發(fā)橡膠樹條潰瘍病基本知識小冊子;1974年在海南組織6個防病工作組,以6個農場為基點,帶動各農場開展防治活動。從此以后,海南各農場再未出現橡膠樹條潰瘍病大量爛樹事故。

  1990年,張開明主持熱帶作物學會植保專業(yè)委員會成立暨第一屆學術討論會。 講述人供圖

  第三次交鋒是1982年到1984年,在云南西雙版納。1981年農墾部生產局指示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派人去西雙版納,了解近年橡膠樹條潰瘍重病原因和協(xié)助開展防治。我和黃慶春去了云南,到9個農場18個分廠進行橡膠生產和病蟲害問題的實地考察,分析了1978年-1980年橡膠樹條潰瘍病的重要原因,并提出防治意見。回院后,我們于1982年1月寫了《云南西雙版納墾區(qū)橡膠病害調查報告》上報,農墾部生產局很重視我們的建議,為我們申請到一大筆科研研究經費。

  通過1982年-1984年連續(xù)三年的防治實驗工作,基本上控制了季風性落葉病區(qū)的橡膠樹條潰瘍病,而且保證了重病區(qū)能安全割膠生產,并且逐年增加干膠的產量。

  1991年,張開明(右)為海南農民鑒定瓜菜病害并提供防治技術。講述人供圖

  感謝妻子 我并不是稱職的丈夫

  1959年,為了支持院附中教學,我愛人黃光輝被院里從武漢借調過來,當時說好的是借調一年。

  我與愛人青梅竹馬一起長大,她本來在武漢高校任教,我知道她肯定會來,但沒想到她是那樣堅定:“廣州種不出橡膠樹,當然要往海南走嘍,我們聽黨的話跟黨走。”沒想到,這一借就是一輩子,我們再沒離開“兩院”,沒離開海南島。

  我們的三個孩子都是在儋縣出生的,那幾年我長年在外出差,年頭走年尾回,三個孩子出生時,我都沒有守在愛人身邊。

  第一個孩子出生那年,我在西雙版納工作。當時交通特別不方便,我愛人快要臨產時,她自己搭院里運輸橡膠膠片的大卡車前往??凇K笾亲幼谲嚩防锏哪z片上,五六個小時,一路顛簸到???,然后她再坐船離島,回武漢娘家生孩子。后面的兩個孩子,她都是這樣過來的。年齡大了,退休了,我們有時間坐下來回憶過去的事情時,每當我想起愛人的這段經歷,心里格外不忍,也十分心疼。

  其實,白手起家發(fā)展天然橡膠,同事們的工作狀態(tài)與我是一樣的,大家都是這樣玩命干工作的,我們身后的家人,默默支持著我們。在艱苦的歲月里,我們那一代人沒有一個逃兵,全部堅守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今年,我88歲了,身體還不錯,就是腿腳不靈便。那是年輕時在西雙版納出差時,在梯田間滾落的后遺癥。當時年輕沒覺出什么,幾年后便感覺不對了。現在,我出行更多地依靠輪椅,生活上全靠愛人照顧。我為祖國的橡膠植保事業(yè)奉獻了一生,我愛人為了我,為了“兩院”附中的孩子們,付出了青春,我們共同見證了祖國的橡膠事業(y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直至現在成為全球第四大橡膠種植國與生產國,這是一份有意義的事業(yè),我們很自豪,也很欣慰。

  講述人:張開明 (老“熱作人”,退休前任中國熱帶農業(yè)科學院環(huán)植所所長)

  講述時間:2019年10月28日

  南海網首席記者 康景林

南海網版權聲明:
以上內容由南海網原創(chuàng)生產,未經書面許可,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對上述內容的任何部分進行使用、復制、修改、抄錄、傳播或與其它產品捆綁使用、銷售。如需轉載,請與南海網聯(lián)系授權,凡侵犯本公司版權等知識產權的,本公司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電子郵箱:nhwglzx@163.com.
責任編輯:鄧潔儀
  • 新海南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手機客戶端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微信公眾號

    用微信掃一掃
  • 南海網微博

    用微博掃一掃

原創(chuàng)報道

精彩海南 新聞早知道 進入欄目
欄目推薦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技術服務 |  法律聲明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海南南海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1999-2025 地址:海南省??谑薪鸨P路30號新聞大廈9樓 電話:(86)0898-66810806  傳真:0898-66810545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966123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郵箱:nhwwljb@163.com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61200600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2108281 互聯(lián)網出版許可證:瓊字001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瓊B2-2008008 廣告經營許可證:460000100120 瓊公網監(jiān)備號:46010602000273號
南海網備案號 瓊ICP備09005000號